2025年局党支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紧紧围绕服务中心、建设队伍、服务群众核心任务,持续深化政治机关建设,扎实推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不断夯实基层基础,提升组织功能,党建工作呈现出政治引领有力、组织体系健全、作用发挥充分的良好局面。现将2025年度党建工作总结及2026年工作打算报告如下:
一、突出政治统领,筑牢思想根基,全面提升政治建设质量
一是坚决把牢政治方向。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牢牢把握民政工作“三个最”的政治属性,教育引导全体党员干部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全年组织召开支委会专题学习中央重大决策部署36次,开展主题党日活动12次,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令行禁止。在推进低保扩围增效、特殊困难群体关爱帮扶等重点工作中,始终坚持从政治上看、从政治上办,切实把讲政治贯穿到民政工作全过程各方面。
二是深化理论武装入脑入心。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制定年度理论学习计划,建立“班子领学、支部深学、党员自学”三级联动机制。全年组织集中学习48场次,覆盖党员干部600余人次。围绕《习近平关于民政工作论述摘编》《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等内容开展专题研讨6次,撰写心得体会文章120余篇。创新开展“微党课大家讲”活动,由普通党员轮流登台讲述红色故事、分享学习感悟,推动理论学习由“被动听”向“主动讲”转变。依托“学习强国”平台开展“月度学习标兵”评选,营造比学赶超浓厚氛围,支部党员平均积分位列全局前列。
三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格执行《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高质量开好年度组织生活会和民主评议党员工作,会前广泛征求意见建议56条,会上查摆问题23项,制定整改措施31条,全部建立台账、限时整改。严格落实双重组织生活制度,班子成员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所在党小组活动12次,带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示范带动党内政治生活规范化常态化。规范执行“三会一课”制度,全年召开党员大会4次、支委会12次、党小组会24次,讲授专题党课4次,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不断增强。
二、强化组织建设,夯实基层基础,打造坚强战斗堡垒
(一)持续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一是优化组织设置。根据机构调整和人员变动情况,及时完成支部换届选举工作,选优配强支部班子,新一届支委平均年龄下降5.2岁,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达100%,整体结构更加合理、活力显著增强。按照“便于管理、利于活动”原则,科学划分3个党小组,明确小组长职责,压实末端责任,形成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二是严格党员教育管理。严把发展党员政治关、程序关、质量关,全年接收预备党员2名,转正3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4名。建立健全党员档案动态管理制度,实现一人一档、规范归集。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建立定期联系机制,确保组织关系不断线、思想教育不脱节。落实谈心谈话制度,支部书记与委员、委员与党员之间全年开展谈话180余人次,及时掌握思想动态,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三是抓实党建阵地建设。投入专项资金改造升级党员活动室,配备多媒体设备、图书资料柜,悬挂党旗、入党誓词、党员权利义务等标识标牌,打造集学习教育、会议交流、文化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党建空间。设立“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公开亮明身份、接受群众监督,在窗口服务、应急值守等岗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二)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一是实施“党建+民生服务”工程。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在社会救助领域,推行“党建+主动发现”机制,组织党员干部分片包干、走访排查,全年新增纳入低保对象876人、特困供养人员123人,做到应保尽保、精准施救。在养老服务方面,联合社区党组织开展“银龄关爱行动”,为独居老人提供助餐、助浴、心理慰藉等服务3200人次。婚姻登记处设立“党员志愿服务岗”,提供延时服务、预约办理、政策咨询等便民举措,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二是打造特色党建品牌。结合民政职能特点,创建“暖心民政·红色先锋”党建品牌,明确“五个一”创建标准:一支先锋队伍、一套工作机制、一批服务项目、一个宣传载体、一批先进典型。围绕品牌建设,组织开展“走基层、访民情、解难题”专项行动,累计走访困难家庭980户,协调解决住房、医疗、就业等问题217件。编印《暖心民政故事汇》,收录一线党员干部为民服务典型案例36个,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12期,阅读量超万人次,有效提升了民政工作的社会知晓度和美誉度。三是深化联建共建机制。主动对接街道社区党组织,签订党建共建协议8份,联合开展主题党日、志愿服务、政策宣讲等活动20余场次。在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项目中,发动党员参与方案设计、意见征求、施工监督全过程,推动建成加装电梯15部、无障碍坡道42处,惠及居民3800余人。与社会组织党组织协同发力,支持培育社区志愿服务类组织12家,孵化公益项目28个,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治共赢的良好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