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区办公室系统深化作风建设暨提升公文辅政能力专题会议,主要目的是聚焦办公室工作的使命任务,围绕提升以文辅政水平、整治文风不正问题,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公文是行政运转的枢纽、决策落实的载体,其质量高低直接关乎治理效能、影响发展大局。当前,我们正处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以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精良的文风,服务发展、服务决策、服务落实。下面,我就进一步弘扬优良文风、提升公文质量,讲几点意见。
一、把握时代要求,深刻认识公文质量的极端重要性
X反复强调,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文风是作风的直观体现,公文质量是工作质量的集中反映。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公文作为政策传递、政令发布、公务联系的基本工具,其地位和作用愈发凸显。
第一,高质量公文是确保政令畅通的前提 。政令的权威性和执行力,既源于决策的科学性,也依赖于传达的精准性。一份思路清晰、要求明确、措施具体的公文,能够准确传达上级意图,有效指导基层实践。反之,若文件内容空泛、表述含糊、逻辑混乱,甚至照搬照抄、脱离实际,必然导致理解偏差、执行走样,形成“中梗阻”,影响决策部署落地见效。我们必须确保每一份公文都成为推动工作的“清晰路标”,而非令人困惑的“模糊地图”。
第二,高质量公文是提升治理效能的基础。 公文运转是行政管理活动的重要环节。精准、高效、规范的公文,能够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办事效率、降低行政成本。而低质量公文,尤其是那些东拼西凑、脱离实际的“山寨文案”,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反而会制造新的问题,空耗行政资源,加剧“文山会海”,导致治理效能低下。提升公文质量,就是向形式主义“亮剑”,为基层减负松绑,为治理效能提升赋能。
第三,高质量公文是展示机关形象的窗口。 公文是外界观察一个单位工作态度、能力水平、精神风貌的重要窗口。一份精心构思、严谨细致、文风朴实的公文,反映的是求真务实、担当负责的机关文化。而一份粗制滥造、漏洞百出、抄袭成风的公文,暴露的则是敷衍塞责、作风漂浮的突出问题。这扇“窗口”是否明亮,直接关系到党政机关的公信力和形象。我们必须以对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维护好公文这扇“形象之窗”。
二、坚持问题导向,精准剖析当前公文存在的突出短板
近年来,通过持续整治,全区文风有所好转,但对照新形势新要求,公文写作与处理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空心化”倾向。 部分公文内容空洞,缺乏实质性信息和具体举措,习惯于讲套话、打官腔,穿靴戴帽,冗长乏味,看似面面俱到,实则缺乏针对性和操作性,如同“无根的浮萍”,无法真正指导工作。
二是“模板化”依赖。 过度依赖固定模板和以往材料,思维僵化,创新不足。起草文件不是基于对现实情况的深入分析,而是简单套用格式、填充内容,导致公文千篇一律,缺乏个性与活力,难以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三是“浮躁化”写作。 缺乏深入研究和深思熟虑,满足于“短平快”。有的情况掌握不实,数据运用不准;有的逻辑层次不清,语句不通;有的甚至出现常识性错误或抄袭拼凑现象。这种浮躁文风背后,是思想懒惰、作风不实的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