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人才“引育留” 激活高质量发展强引擎
人才是驱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创新引擎”,构建引得进、育得强、留得住的人才发展生态系统,才能为实现产业有活力、城市有魅力、人民有幸福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聚焦“引”字“出实招”,栽梧引凤,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人才蔚起,国运方兴。古之贤君以广纳天下英才而成就大业,而今日各地之发展,亦深系于此。引才贵在精准,成于务实。各地要完善引才体系,提高引才精准度,提数量更提质量,着眼于当地产业发展所亟需的人才,紧扣当地优势特色产业,以及产业链上下游关键环节,建立动态调整的人才需求清单,实现产业聚集人才、人才驱动产业、产才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创新引才机制,善用乡情纽带,巧织引才网络,以“乡愁”为线,通过举办家乡推介会、建立人才联络服务站、开展返乡人才沙龙,借力人才“朋友圈”,形成“引进一人、带来一批”的链式效应。推行柔性引才之道,如技术入股、异地用才、特聘兼职等,让“周末工程师”“候鸟型专家”为发展出思路、支实招,精准破解产业技术瓶颈,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之源。
聚焦“育”字“出新招”,固本强基,构建人才培育快车道。“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引才为始,育才方为本,而人才培育恰是一项需要久久为功的战略工程。善为人才铺路子,坚持因材施教、靶向发力,根据人才的专业背景、能力特长和发展方向,量身定制培养方案,对技术型人才侧重科研能力提升,对管理型人才强化领导力培养,形成各展所长、各得其所的培养格局。巧为人才搭台子,坚持科学育才,强化“导师制”“师徒结对”等传帮带培养模式,由经验丰富的骨干进行一对一指导,允许其在可控范围内试错,帮助人才在总结经验教训中成长,形成青蓝相继、薪火相传的生动局面。勇为人才压担子,坚持实践育人,让人才在重要岗位历练成长,有计划地把优秀人才放到产业发展一线、项目建设前沿、急难险重岗位,让他们在实战中经风雨、见世面,不断提升其解决复杂问题、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实现从“潜力股”到“实力派”的转变。
聚焦“留”字“亮真招”,暖意融心,优化人才发展软环境。“良禽择木而栖”,一座城市若想赢得人才的青睐,需要用真诚与温度,打造一个让人才安心安业的发展环境,使每一位选择这里的人才都能找到归属感,看见成长的空间。加强事业支持,让人才安心,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构筑事业发展平台,打破论资排辈的桎梏,树立唯能力、唯实绩、唯贡献的正确导向,完善人才评价体系,让人才享有“英雄有用武之地”的成就感。消除后顾之忧,让人才稳心,用心用情解决好人才关切的“关键小事”,通过建设人才公寓、发放安家补贴等方式,切实减轻居住负担;完善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配套政策,消除后顾之忧,让人才真切感受到“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温暖。营造良好氛围,让人才暖心,着力培育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文化土壤,建立健全试错容错机制,允许试错、包容失误,让人才能够心无旁骛地投身事业。通过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最终实现“近者悦、远者来”的生动局面,为高质量发展汇聚磅礴智力支撑。
求真求细求效 以高质量调研助力高质量发展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当前,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切实提高调查研究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与紧迫。新时代新征程,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把握调查研究的内在要求,自觉将“真”“细”“效”三字诀贯穿于调查研究全过程、各环节,以高质量调研成果服务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干事创业的新篇章。
坚持“真”字为先,筑牢调查研究“压舱石”。“真”是调查研究的生命线,是确保调研成果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根本前提。失去了“真”,调查研究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仅失去了其本身的价值,更可能误导决策、贻误事业。坚持求真务实,必须深入客观事物的内部,探寻现象背后的本质与规律,这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正确路径。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将“求真”作为调查研究的第一准则和党性要求,要永葆求真之心,自觉站稳党性立场和人民立场,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事业观,摒弃“盆景式”“蜻蜓点水式”调研,从心底里追求真理、探求真知、了解真情,以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开展调研。要坚决走出舒适区,真正沉到基层一线、深入到群众当中、挺进到矛盾集中之地。既要到工作局面好、先进的地方去总结经验,更要到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去研究问题,听真话、察实情,不回避、不遮掩。要发扬钻劲和韧劲,既身入更心至,通过深入细致的观察、访谈、体验,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主流。要敢于接触不同意见,乐于听取各种声音,特别是那些逆耳之言、批评之声,在兼听则明中辨别真伪、接近真相。
坚持“细”字为本,下足调查研究“绣花功”。“细”是调查研究的基础,体现的是严谨细致的作风和科学周密的方法。调查研究本身就是一项系统性、精细化的认知活动,任何环节的粗疏大意都可能导致“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坚持细致入微,意味着对调研对象、过程、数据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考察与分析,这是提升调研精度和深度的关键所在。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将“求细”作为调查研究的能力要求和作风标配。调研之前,必须做足课前功课,明确调研主题、目的、对象、范围和方法,制定详尽可行的调研方案。对相关政策背景、理论知识、历史脉络、现实情况要有充分了解,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调研过程中,要全方位、多角度、多渠道收集信息。访谈要深入,不仅听其言,更要观其行、察其情;观察要敏锐,善于捕捉细微之处和异常现象;记录要详实,确保信息完整准确。要注重比较验证,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进行交叉分析,甄别筛选,去粗取精;调研后期,要对获取的大量第一手材料进行系统梳理、综合研判和深度加工。要运用辩证思维、系统思维,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进行思考,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内在机理和发展趋势,确保调研结论立得住、站得稳,对策建议针对性强、切实管用。
坚持“效”字为要,树立调查研究“风向标”。“效”是调查研究的落脚点,是衡量调研工作价值的最终标准。调查研究本身不是目的,解决问题、服务决策、造福人民才是其根本宗旨和价值归宿。坚持效用导向,必须紧密围绕中心大局和现实需求,以能否转化为政策举措、能否解决实际问题、能否推动事业发展作为评判调研成败优劣的尺度。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将“求效”作为调查研究的价值追求和目标导向。要强化问题导向,始终带着问题去、盯着问题研,聚焦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堵点痛点问题,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使调研工作靶向明确、火力集中,确保调研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始终锚定在解决问题、取得实效上。要推动成果转化,调研结束后,及时对调研成果进行梳理、总结和提炼,形成有情况、有分析、有见解、有建议的高质量调研报告。要积极主动推动调研成果进入决策程序,转化为具体的工作思路、政策文件、改革举措和实际行动,不能让其束之高阁。要建立健全调研成果转化应用的跟踪反馈和效果评估机制,对形成的对策建议,要关注其落地实施情况,及时了解效果,根据实践反馈进行动态调整和优化完善,形成“调查—研究—决策—落实—反馈—优化”的完整闭环,真正让调研成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