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大家好!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召开这次专题会议。根据安排,我围绕“深学细悟《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准确把握历史方位和使命任务”这个主题,与同志们作一次学习交流。当前,正值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胜利闭幕,全会深入研究并对“十五五”规划的编制工作提出了指导性建议,为我们未来五年的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在这样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节点,重温经典、学思践悟,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是全面系统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著作。这部著作以党的二十大报告开篇,开宗明义地指出了我们党在新征程上的中心任务。学习这部光辉文献,不是为了简单地寻找现成答案,而是为了掌握蕴含其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会“辨方位而正则”的智慧,看清楚我们从哪里来、现在身处何处、未来要向何方去。这对于我们每一个人,对于我们*单位的发展,乃至对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都是一个决定事业成败的根本性问题。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学习思考,从四个方面与大家作深入探讨。
一、深刻领会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
认清历史方位,是谋划未来的前提。一百多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始终能立足时代潮流和国情变化,科学判断党和国家所处的历史方位,从而牢牢把握历史主动。首先,要以《治国理政》第五卷为根本遵循,标定新征程的前进坐标。《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通篇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题主线,那就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部著作系统回答了“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怎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为我们提供了思想上的“定盘星”和行动上的“指南针”。书中深刻阐明,以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这既是中国式现代化最鲜明的特征,也是其最大的优势。同时,它打破了“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作出了新贡献。具体来看,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体现在五个方面:它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五个方面,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植根于中国的具体国情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我们推进现代化建设必须牢牢把握的现实基点。在实践中,更要遵循其本质要求。这包括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九个方面的要求,构成了一个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共同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前进方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这正是我们当前所处的宏大历史方位。
二、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在深化改革与科技创新中勇毅前行
明确了历史方位和宏伟蓝图,接下来的关键就是如何干、怎么走。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第五卷中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两大核心引擎,就是全面深化改革和科技创新。
第一,以全面深化改革破除体制障碍,为现代化建设注入不竭动力。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面对新征程上的新挑战,特别是各种体制机制障碍,唯有拿出更大的勇气和智慧,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去年7月召开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新时代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就是一份纲领性的改革宣言。这份《决定》锚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目标,强调要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具体到实践层面,成效已经开始显现。进入2025年,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商品和要素在更大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正在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的壁垒。要素市场化配置、财税体制、资本市场等关键领域的改革持续攻坚,旨在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些改革的成效,最终体现在经济发展的“成绩单”上。根据预测,到2025年底,我国经济总量预计将达到140万亿元人民币,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定保持在30%左右。内需特别是消费,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这些数据背后,正是改革释放出的巨大制度红利。对于我们*单位而言,同样要思考如何在自身的管理、运营和服务中,深化内部改革,破除那些制约效率和服务质量的陈旧机制,激发全体干部职工的活力与创造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