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县人才引进工作部署会,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人才工作的决策部署,聚焦“十四五”规划中期目标任务,分析当前人才工作形势,部署下一阶段重点任务,以更强烈的责任感、更务实的举措推动人才工作提质增效,为我县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刚才,县委组织部通报了今年上半年人才引进工作进展情况,县人社局、科工局、农业农村局分别作了表态发言,讲得很实在、很有针对性。下面,结合近期调研和思考,我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时”与“势”,在思想破冰中增强人才工作的使命感紧迫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对于我们这个处于“产业转型关键期、城乡融合加速期、民生提质攻坚期”的县域来说,人才的重要性更显突出、需求更为迫切。
第一,从“外部竞争”看,人才争夺已进入“白热化”阶段。 当前,全国上下都在大抓人才、抢抓人才,尤其是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凭借产业优势、政策红利和城市能级,以“高薪引才、平台聚才、服务留才”组合拳广纳贤才;周边兄弟县市也不甘示弱,有的出台“人才新政2.0版”,有的设立“乡村振兴人才专项基金”,有的与高校共建“产业学院”,人才政策“含金量”越来越高。据《中国县域人才发展报告(2025)》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县域层面新引进本科以上人才同比增长18.7%,其中新能源、数字经济、现代农业等领域人才占比超60%。反观我县,虽然上半年通过“春风行动”“乡贤回归”等活动引进各类人才1200余人,但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速放缓2.3个百分点,特别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急需的硕士以上学历人才仅占引进总量的8%,与产业升级需求存在明显缺口。这警示我们:人才工作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必须以“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紧迫感迎头赶上。
第二,从“内部需求”看,人才短缺已成为“发展瓶颈”。 近年来,我县大力培育“新能源电池、绿色食品、文旅康养”三大主导产业,其中新能源电池产业规上企业已达15家,年产值突破80亿元,但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技术攻关人才、生产管理人才缺口达3000人;绿色食品产业虽拥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6个,但深加工领域的技术转化人才、品牌运营人才不足,导致产品附加值仅为同类竞品的60%;文旅康养产业年接待游客超500万人次,但懂策划、会营销、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仅占从业人员的5%,很多特色民宿、乡村旅游项目因缺乏专业运营团队“养在深闺人未识”。前几天,我到XX镇调研特色农业,一位种植大户跟我说:“现在大棚技术、冷链物流都不缺,但就是缺能把‘土产品’变成‘金招牌’的电商人才,村里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留在家里的老人连直播都不会弄。”这反映出:人才问题不仅是“有没有”的问题,更是“好不好用、能不能用”的问题,直接影响着产业升级的速度、乡村振兴的质效和民生改善的成色。
第三,从“政策机遇”看,人才发展迎来“黄金窗口期”。 国家层面,中央出台《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赋予县域更多人才自主权;省级层面,省委、省政府实施“强县人才振兴计划”,每年统筹1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县域人才工作;市级层面,市委、市政府将“人才密度”纳入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考核指标,今年我县考核权重提升至8%。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政策红利。同时,我县近年来交通条件大幅改善(如XX高铁即将通车)、产业园区扩容升级(如XX新区一期建成投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市场主体总量突破10万户),这些都为人才干事创业搭建了更广阔的平台。可以说,现在是我县人才工作“天时、地利、人和”兼备的关键时期,必须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把人才“势能”转化为发展“动能”。
二、聚焦“需”与“效”,在系统攻坚中构建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