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代表、同志们:
今天, * 县红十字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隆重开幕了。这是全县红十字事业发展进程中的一件大事,更是广大红十字工作者、会员和志愿者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喜事。刚才,听了 * 同志作的工作报告,又看了《 * 县红十字事业 2023-2025年发展纪实》图册,我的内心很不平静——那些标注着时间节点的救援现场照片、贴满感谢话语的受助者档案、记录着培训场次的课程表,像一部流动的纪录片,把我带回了三年来大家并肩奋斗的日日夜夜。在此,我谨代表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出席会议的各位代表,以及全县126个基层红十字会组织、3800余名注册志愿者、520名专兼职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向长期关心支持 * 县红十字事业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一、回望来时路:以 “微力”赋大能,红十字事业交出温暖答卷
三年前,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召开时,我们曾提出 “让红十字会从‘机关楼里的事业’变成‘百姓身边的温暖’”的目标。三年后的今天,翻开这份“成绩单”,我深切感受到:红十字事业之所以能扎根 * 大地,关键在于我们始终把 “人道、博爱、奉献”的种子播撒在群众心坎里,把“救死扶伤、扶危济困”的行动写进烟火日常中。
这三年,是 “救”在身边的应急能力跃升期。 我们不会忘记 2024年7月的特大暴雨——县红十字应急救援队接到指令后15分钟集结完毕,带着冲锋舟、排水泵和300份应急包连夜奔赴重灾区;在 * 镇 * 村,队员王建军连续 48小时泡在齐腰深的水里转移老人,上岸时双脚泡得发白脱皮,却笑着说“看到老乡安全,比啥都强”。这三年,我们构建起“1个县级救援中心+11个乡镇救援站+50支村(社区)志愿服务队”的应急网络,累计开展防汛防火、地震逃生等演练87场,储备帐篷、发电机等物资23类5000余件;推动“急救知识进万家”项目,培训持证急救员2800余人,让“黄金四分钟”急救圈覆盖全县90%的村(社区)。去年冬天, * 村小学一名学生突发高热惊厥,正是村医李芳用刚学的海姆立克法实施急救,为送医争取了宝贵时间 ——这样的故事,在 * 的村村落落里每天都在发生。
这三年,是 “爱”润万家的民生温度攀升期。 我们始终把 “雪中送炭”作为工作的出发点,让红十字会真正成为困难群众的“及时雨”。2024年,我们联合县慈善总会发起“暖冬行动”,为全县1200户低保家庭、300名困境儿童送去过冬物资,其中78岁的独居老人张桂英拉着志愿者的手说:“你们送来的电热毯,比我亲闺女想得还周到。”我们还创新“医疗救助+产业帮扶”模式,针对农村大病家庭推出“红十字健康包”(含常用药品、体检卡和种植技术手册),去年共发放1500份,帮助32户家庭通过种植高山蔬菜实现增收。更让我感动的是,全县造血干细胞捐献登记人数从2022年的87人增长到今年的213人,成功捐献12例——每一例捐献背后,都是一位普通人的“生命托举”:比如县医院的护士小刘,为了捐献推迟了婚礼;外卖小哥老陈利用休息时间采集血样,说“能救人,比多跑几单有意义”。这些平凡人的善举,让“ * 温度 ”传得更远、更暖。
这三年,是 “联”聚合力的社会动员深化期。 红十字事业不是 “独角戏”,而是“大合唱”。我们坚持“开门办会”,让企业、乡贤、青少年都成为“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2024年,我们联合县工商联开展“企业红十字日”活动,23家企业现场捐赠款物86万元,其中 * 制衣公司不仅捐钱,还把闲置的缝纫机送到乡村红十字服务站,用于制作急救包;县实验中学把红十字课纳入校本课程,孩子们自己设计的 “校园急救漫画手册”被省红十字会收录推广;我们还培育了“红领巾志愿者”“银龄互助队”等特色队伍,其中“五老”志愿者李奶奶牵头成立的“隔代关爱小组”,三年来陪伴照顾留守儿童400余人次——这些创新实践,让红十字会从“小众公益”变成了“全民行动”。
同志们,三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红十字事业的生命力,在于始终与党委政府同频共振,与人民群众血脉相连。无论是应急救援时的 “第一时间”,还是民生帮扶中的“精准滴灌”,亦或是社会动员时的“广泛参与”,都印证着一个真理——只要我们把“人民至上”刻在心上,把“服务大局”落在实处,红十字事业就能在 * 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枝繁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