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时期要加快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

“十五五”时期要加快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深度文库
“十五五”时期要加快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
此内容为付费阅读,请付费后查看
20
年度会员
付费阅读

生产性服务业充分发展的必备条件。一是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投入与深化的力度。理论上,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聪明的大脑”和“起飞的翅膀”,能够为制造业部门引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知识的生产及其物化过程,在专业化分工体系中是由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承担的,因此生产性服务业把社会中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导入商品和服务生产的过程,实际上就构成了这些资本进入生产过程、形成现实生产力的通道。因此,依靠传统的资本和劳动投入的方式已不足以支撑生产性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而要加大以信息与通信技术设备、计算机软件为主的数字经济类资产和以研究与试验发展为主的创新驱动类资产形成的新型资本投入。

二是解决组织内部化问题。生产性服务业具有中间需求性投入品特征。在生产分工尚未实现专业化发展的阶段,生产性服务部门往往内部化于制造业部门,是隶属于制造企业的职能机构,譬如研发、营销和物流部门。制造企业在这些内部化部门中“生产”具有服务性质的中间投入品。这也是欧美先进工业化国家发展历程中,适应工业化大规模生产活动的必要举措。随着全球价值链贸易的发展,全球产业分工不断深化,激烈的国际经贸竞争驱动跨国集团公司开始按照全球价值链治理和比较利益原则,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产业链供应链的战略性重新配置,进而促进了中间品投入厂商和生产性服务业的独立化专业化发展。因此,必须破除以往制造企业根深蒂固的“大而全、小而全”思想,改变企业自我服务的产业链模式,促进外部生产性服务业的充分竞争,在信用、成本、效率、质量和类型等方面满足市场上潜在规模巨大的高质量生产性服务需求。

三是在产业和空间上的协同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强调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融合发展,这是一种高水平、高效率的产业发展模式,能够促进两者在产业属性和空间属性上的双向动态协调,从而提升区域产业分工与转型升级。在产业属性上,必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产业链、价值链打造,加强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努力实现高端装备制造和生产性服务的国产化,使本土生产性服务业供给满足本国制造业发展的需求,实现生产性服务的供需匹配。在空间属性上,数字经济驱动下的发达经济体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已经开始从地理集聚逐渐转向空间分离式集聚和虚拟集聚,尤其是发达国家城市的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已经基本形成空间专业化的“中心—外围”格局。由此,客观上要求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在地理空间上的协同集聚,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推动两业空间布局均衡、跨区域融合,以释放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潜能。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面临的重要机遇。受逆全球化思潮和新一轮科技革命影响,国际国内生产性服务业在外商直接投资(FDI)、行业结构、空间布局等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和特点。这些趋势和特点,一方面反映了国际上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上的领先地位和行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未来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应充分释放我国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在重点领域的发展潜力。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6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