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奋进“十五五”新征程磅礴力量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导读专题党课讲稿
同志们:
今天,我们围绕“深学细悟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凝聚奋进“十五五”新征程磅礴力量”主题,共同上一次专题党课。这次党课,既是一次理论的深度学习,也是一次思想的集中淬炼,更是一次行动的动员部署。
2025年10月20日至23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在北京胜利召开。这是在“十四五”规划即将收官、“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的关键节点,在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面临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的特殊背景下,召开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我们擘画了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明确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路径。
从习近平总书记对“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作出“意义重大”“关键时期”“必须准确把握阶段性要求”等一系列重要指示,到全会公报中“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鲜明宣示;从《人民日报》推出任仲平文章《引领未来,中国做对了什么?》,到新华社连续播发五篇述评、八篇“钟才文”评论;……一系列重磅文献、一组组详实数据、一句句深刻论述,共同构成了理解四中全会内涵、把握“十五五”发展逻辑的思想宝库。
今天的党课,我们将紧扣“党的四中全会内涵是什么?总书记为何如此重视‘十五五’规划编制?‘十四五’我们交出了怎样的答卷?人民日报新华社的重磅文章传递了哪些核心信号?二十届四中全会究竟擘画了怎样的未来蓝图?”这一主线,原原本本学原文、逐字逐句悟原理,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深刻把握党中央的战略意图,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迈向“十五五”新征程,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贡献力量。
一、党的四中全会内涵是什么?
(一)什么是“四中全会”?——党内政治生活的“关键坐标”。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基本概念:什么是党的四中全会?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每届中央委员会在任期内通常召开七次全体会议(即“一中全会”至“七中全会”)。其中,四中全会一般聚焦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议题,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战略节点。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四中全会看,它既是总结过往经验的“复盘会”,更是谋划未来方向的“布局会”,在党的发展历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
比如,七届四中全会(1954年)批准过渡时期总路线,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思想基础;十一届四中全会(1979年)讨论通过叶剑英同志在建国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和加快农业发展的决定,推动改革开放初期农村改革破题;十四届四中全会(1994年)专题研究党的建设,通过《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为跨世纪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十八届四中全会(2014年)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开启法治中国建设新篇章;十九届四中全会(2019年)聚焦“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系统回答了“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
这些会议虽主题各异,但贯穿其中的逻辑清晰可见:四中全会始终是党中央立足特定历史阶段,聚焦“国之大者”,对关系党和国家全局的重大问题作出战略部署的关键会议。
(二)关于会议名称的规范表述。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的全称为“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其简称按照规范表述应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这一名称不仅体现了会议的层级与性质,更是对党的组织架构与决策程序的准确体现。在提及会议名称时,应严格遵循规范,避免使用“四中全会”等不准确的表述,以免造成混淆,确保党的重要会议的严肃性与权威性。
(三)二十届四中全会的特殊意义:锚定“十五五”、奠基“现代化”。2025年10月20日至23日召开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是在“十四五”规划即将收官、“十五五”规划即将启幕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核心议题是研究制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旨在对未来五年中国发展作出顶层设计与战略擘画,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全局的战略任务取得重大突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编制和实施‘十五五’规划,对于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意义重大。”这次全会不仅关乎“十五五”如何开好局,更关乎“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目标的实现路径是否清晰、动力是否强劲、保障是否坚实。
二、总书记为何如此重视‘十五五’规划编制?
我国五年规划作为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对于引领国家发展方向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对“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深刻阐明了编制“十五五”规划的重大意义、关键时期、阶段性要求、国际形势影响、新质生产力发展以及造福人民等方面的重要论述,为科学编制和实施“十五五”规划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根本遵循。
(一)“十五五”规划的意义重大。习近平总书记在 2025 年 5 月对“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一条重要经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重要政治优势。编制和实施“十五五”规划,对于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意义重大”。从历史经验来看,我国通过编制和实施一个个五年规划,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国力提升、人民生活改善。在新时代背景下,“十五五”规划承载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使命,是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的重要规划,其意义不言而喻。
(二)把握关键时期。“十五五”时期处于我国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阶段。““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但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整产业体系优势、丰富人才资源优势更加彰显”2025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习近平主持会议。这一时期,我们必须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充分发挥优势,积极应对挑战,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三)准确把握阶段性要求。2025年4月习近平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强调“谋划“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准确把握“十五五”时期的阶段性要求,着眼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紧紧围绕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一个领域一个领域合理确定目标任务、提出思路举措。对各方面的目标任务,要深入分析论证,确保科学精准、能够如期实现。”这就要求我们不能盲目追求速度和规模,而是要注重质量和效益,注重可持续发展,注重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使“十五五”规划真正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科学指南。
(四)前瞻性把握国际形势。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我国的发展与国际形势紧密相连。“十五五”时期,我们必须前瞻性把握国际形势发展变化对我国的影响,因势利导对经济布局进行调整优化。2025年4月习近平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强调:要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多措并举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有效稳住经济基本盘,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同时,要更加注重统筹发展和安全,通盘考虑内外部风险挑战,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增强维护安全能力,以高效能治理促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只有这样,我国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五)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代表了生产力发展的新方向和新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十五五”时期,必须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实体经济为根基,坚持全面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并举,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这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同时加大对新兴产业的培育和扶持力度,积极布局未来产业,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强大动力。
(六)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在谋划“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时,要不忘初心,把造福人民作为根本价值取向,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稳步推动共同富裕。这就要求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研究推出一批均衡性可及性强的民生政策举措,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涉及老百姓的事情关键在实,各项政策举措要实实在在、富有实效,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三、“十四五”我们交出了怎样的答卷?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在这个关键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十五五”新征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国在经济、科技、民生等多个领域取得了开创性进展、突破性变革和历史性成就。
(一)经济总量稳步增长。“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总量连续跨越110万亿元、120万亿元、130万亿元,2025年预计达到140万亿元左右。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5.5%,高于同期世界3.9%的年均增速,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这一经济增速不仅体现了我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活力,也为我国在国际经济格局中赢得了更多的话语权和主动权。
(二)科技创新成果丰硕。科技创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驱动作用。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超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8%,接近经合组织国家平均水平。在创新成果方面,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20年的第14位跃升至2025年的第10位,在航天、人工智能、量子通信、新能源汽车等多个前沿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例如,我国成功组建了中国空间站,国产大飞机C919实现商业化运营,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大幅提高,人工智能技术在多个领域落地应用等。这些科技创新成果不仅提升了我国的科技实力,也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民生福祉显著提升。“十四五”期间,我国在民生保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国建立了全球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卫生体系,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稳定在95%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60%,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0.72亿人,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量达到109万所。同时,我国在就业、收入、住房等方面也取得了积极进展,城镇新增就业稳定在1200万人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这些民生福祉的提升,不仅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也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