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同志们:
文风与作风如同枝叶与根脉,文风是作风的外在投射,作风是文风的内在支撑。基层乡镇作为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每天直面群众诉求、处理具体事务,文风实不实、作风硬不硬,直接关系到党委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形象,更影响着各项工作的实际成效。当前,我们正处在推进乡村振兴、深化基层治理的关键阶段,一些“长虚空”的文风、“漂浮虚”的作风仍偶有显现:有的材料堆砌术语却脱离实际,看似全面系统实则对解决问题毫无助益;有的会议流程繁琐却重点不明,占用大量时间却未形成有效共识;有的工作看似轰轰烈烈,实则浮在表面没有真正落地。这些问题不仅耗费干部精力,更割裂了与群众的联系。
改文风转作风不是简单的文字调整,而是一场从思想到行动的深刻变革,需要我们拿出刀刃向内的勇气、求真务实的态度,从根源上破题、在实践中深化。结合近期学习思考和乡镇工作实际,我从五个方面谈些认识和体会。
一、铸魂:以思想破冰引领文风作风转变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文风作风的偏差,归根结底是思想认识的错位。改文风转作风首先要从筑牢思想根基入手,让务实理念真正入脑入心。 一是 校准认知偏差 。 不少干部对文风与作风的关系存在误解,认为“写得好就是干得好”“篇幅长就是态度重”,把文字包装当作工作实绩,把会议次数当作落实成效。这种认知下,必然导致材料越写越长、会议越开越多,干部深陷“文山会海”难以脱身。要通过常态化学习教育,引导干部认清“文风即作风”的本质,明白好文风不在于辞藻华丽而在于是否管用,好作风不在于形式热闹而在于是否务实,从根本上摒弃“重形式轻实效”的错误观念。 二是 树牢群众立场 。 文风脱离群众、作风远离基层,核心是群众立场不坚定。有的干部写材料、作讲话习惯从文件到文件,满篇官话套话,群众听不懂、不认同;开展工作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不顾群众实际需求盲目推进。必须把群众满意作为检验标准,推动干部走出办公室,多到田间地头听民声,多进农户家中察实情,让文字里带着“泥土味”,让工作中装着“百姓事”,用群众听得懂的话交流,按群众盼的事办事。 三是 强化责任意识 。 改文风转作风不是“软任务”而是“硬责任”,不仅关乎个人形象,更关乎工作落实。一些干部存在“应付心态”,认为材料只要不出错就行,工作只要过得去就可,缺乏精益求精的担当。要通过明确责任清单、强化考核导向,让干部认识到每一份材料都连着政策落地,每一次行动都关乎群众利益,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对待每一项工作,让务实之风成为自觉追求。
二、溯源:以调研深入夯实文风作风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