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长在全区农业农村重点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区长在全区农业农村重点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深度文库
区长在全区农业农村重点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此内容为付费阅读,请付费后查看
20
年度会员
付费阅读

同志们:

前三季度,全县基层党建与中心工作融合取得了一些实实在在的成效,但也存在部分领域融合不深、部分党组织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截至9月底,全县建成产业链党支部42个,覆盖农业产业园区18个、工业企业65家,带动1.2万户农户参与产业发展,户均增收2800元;打造“党建+网格治理”示范点23个,化解基层矛盾纠纷1560起,化解率达92%;完成28个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升级改造,新增便民服务窗口89个,为群众办理各类事项3.2万件。但我们也要看到,还有7个乡镇存在党建与产业发展衔接不紧密的情况,11个村(社区)党组织在服务群众方面仍有短板。四季度是全年工作的冲刺期、收官期,能不能把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治理效能,直接关系到全年目标任务能否完成。下面,我讲五个方面的意见:

一、扛牢融合之责,把准党建与中心工作“方向盘”

党建与中心工作融合不是“软任务”,而是“硬责任”,必须把责任链条拧紧扣实,才能确保融合工作不偏方向、不走形式。要通过明确责任、细化清单、强化督查、严格考核,让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知道“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

(一)责任不悬空,融合才不偏航

责任落实是党建与中心工作融合的前提,如果责任不清、落实不力,融合工作就会成为“空中楼阁”。我们要构建“县委统筹、乡镇主抓、村社落实、党员参与”的四级责任体系,确保每个环节都有人抓、有人管。一是县委层面抓统筹。县委常委会每季度专题研究基层党建与中心工作融合事宜,今年已召开3次专题会议,解决产业链党建覆盖不足、网格治理力量薄弱等问题17个;成立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的融合工作领导小组,下设5个专项工作组,定期下沉乡镇、村社开展指导。二是乡镇层面抓推进。各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每人至少领办1个融合示范项目,比如XX镇党委书记领办的“党建+猕猴桃产业”项目,建成种植基地1200亩,带动86户脱贫户户均年增收1.2万元;XX街道党工委书记牵头推进“党建+老旧小区改造”,完成3个小区改造,惠及居民480户。三是村社层面抓落地。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具体负责融合工作的实施,建立“周调度、月总结”机制,每周梳理工作进展,每月向乡镇党委汇报;今年以来,全县186个村(社区)党组织共制定融合工作台账230余套,解决实际问题420余个。

(二)清单明任务,靶向才更精准

没有具体的任务清单,融合工作就会“眉毛胡子一把抓”,抓不住重点、抓不出成效。我们要按照“中心工作在哪里,党建任务就定到哪里”的原则,制定差异化任务清单,让各级党组织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一是制定共性任务清单。围绕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民生保障等全县重点工作,明确各级党组织的共性任务,比如党组织要牵头建立1个以上产业合作组织、每月开展1次民生诉求排查、每季度组织1次党员志愿服务等,目前已向全县党组织下发共性任务清单8项,完成率达78%。二是制定个性任务清单。结合各乡镇、村社的产业特色、治理难点,制定个性化任务清单,比如XX乡以茶叶种植为主导产业,清单明确要求该乡党组织建立茶叶技术服务队、打造“党建+茶叶”品牌;XX社区是城乡结合部,清单重点要求其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化解邻里矛盾。三是制定党员任务清单。根据党员的职业、特长,为每名党员制定“微任务”清单,比如农村党员要带头参与产业发展、环境卫生整治,社区党员要带头参与网格服务、政策宣传,机关党员要带头下沉基层、帮办代办;今年已为全县1.8万名党员制定个性化任务清单,党员完成率达85%以上。

(三)督查促落实,成效才更扎实

督查是推动工作落实的重要手段,只有通过常态化督查,才能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确保融合工作落地见效。我们要建立“日常督查+专项督查+季度督查”的立体督查体系,让督查真正成为“推进器”。一是日常督查抓常态。县委组织部成立5个督查组,每组负责4-5个乡镇,每周至少开展1次实地督查,通过查阅台账、座谈交流、走访群众等方式,了解融合工作进展;今年以来,累计开展日常督查68次,发现并督促整改问题96个。二是专项督查抓重点。针对融合工作中的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开展专项督查,比如围绕产业链党建开展专项督查,重点查看党支部建设、党员作用发挥、产业带动成效等,共督查产业链党支部32个,整改问题21个;围绕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功能发挥开展专项督查,整改服务效率低、功能不完善等问题34个。三是季度督查抓考核。每季度末开展一次全面督查,将督查结果与年度考核挂钩,对工作推进快、成效好的乡镇、村社予以通报表扬,对工作滞后、问题较多的进行约谈提醒;前三季度共表扬先进乡镇6个、先进村社28个,约谈乡镇分管领导4人、村社党组织书记12人。

(四)考核定优劣,导向才更鲜明

考核是“指挥棒”,有什么样的考核导向,就有什么样的工作方向。我们要优化考核评价体系,把党建与中心工作融合成效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引导各级党组织把精力集中到融合发展上来。一是调整考核权重。在乡镇、村社党组织年度考核中,将“党建与中心工作融合”权重提高到30%,比去年增加10个百分点,重点考核产业带动、群众满意度、矛盾化解等指标。二是创新考核方式。采取“群众评议+实地查看+数据核验”的方式进行考核,群众评议占比40%,通过入户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群众对融合工作的评价;实地查看占比30%,查看项目建设、服务开展等情况;数据核验占比30%,依据产业链产值、矛盾化解率等数据进行评分。三是强化结果运用。考核结果作为党组织评先评优、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今年以来,有15名在融合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村社党组织书记被提拔为乡镇副科级干部,8个融合工作先进党组织被推荐为市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候选对象;对考核排名后三位的乡镇,取消其年度评先评优资格,并要求党委班子成员作出书面检查。

二、建强融合之队,锻造党建与中心工作“排头兵”

干事创业,关键在人。推进党建与中心工作融合,需要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队伍。我们要从“头雁”培育、骨干赋能、党员争先、人才支撑四个方面入手,打造一支能打硬仗、善打胜仗的融合“生力军”。

(一)头雁领航,群雁才能齐飞

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是基层党建与中心工作融合的“领头雁”,其能力素质直接决定融合工作的成效。我们要把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抓选育、提能力、强管理。一是精准选优配强。在去年村(社区)“两委”换届中,注重选拔懂产业、善治理、群众认可度高的人选,全县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从48岁降至42岁,大专以上学历占比从35%提升至62%;同时,建立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后备人才库,储备后备人才560名,其中35岁以下占比45%,为队伍建设提供充足储备。二是系统提升能力。今年以来,已举办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培训班4期,培训480人次,培训内容重点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等融合相关知识;组织28名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到先进地区考察学习,比如到XX市学习“党建+乡村旅游”模式,到XX县学习“党建+网格治理”经验,有效拓宽了工作思路。三是严格管理激励。建立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履职承诺+年度述职+绩效考核”管理制度,年初签订履职承诺书,年底进行述职评议,考核结果与报酬待遇挂钩;今年为12名表现突出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提高了基本报酬,为8名任职满20年的书记办理了养老保险补贴,进一步激发了干事热情。

(二)骨干赋能,队伍才能过硬

乡镇干部、村社“两委”成员是党建与中心工作融合的骨干力量,只有不断提升其能力素质,才能确保融合工作高效推进。我们要通过分层分类培训、实践锻炼、结对帮带等方式,让骨干队伍“强起来”。一是分层分类开展培训。针对不同岗位、不同需求,开展精准培训,比如为乡镇组织委员举办“党建业务专题培训班”,重点培训党组织建设、党员管理等知识;为村社“两委”成员举办“产业发展专题培训班”,邀请农业技术专家、企业家授课,讲解种植养殖技术、农产品销售技巧等;今年已举办各类骨干培训班16期,培训1200余人次。二是搭建实践锻炼平台。选派乡镇骨干干部到融合示范项目一线锻炼,比如选派25名乡镇干部参与“党建+产业链”建设,负责党支部组建、党员联系服务企业等工作;安排村社“两委”成员到先进村(社区)跟班学习,每人学习时间不少于1个月,学习先进经验和工作方法;目前已有86名骨干干部通过实践锻炼提升了工作能力。三是建立结对帮带机制。实行“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干部包村社、村社干部包党员”的帮带机制,县级领导每人联系1个乡镇,定期到乡镇指导融合工作;乡镇每名干部联系2-3个村社,帮助村社干部解决工作难题;村社每名干部联系5-10名党员,指导党员开展工作;今年以来,各级干部共帮带基层干部、党员3200余人次,解决实际问题780余个。

(三)党员争先,作用才能彰显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8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