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
作为刚走上岗位不久的年轻干部,今天能和大家一起交流成长心得,我既紧张又荣幸。还记得刚走出校园时,我曾无数次想象自己的工作场景:或许是在重要会议上建言献策,或许是在项目一线攻坚克难,又或许是在服务群众时收获认可。可真正入职后才发现,日常面对的多是“不起眼”的活儿——整理会议纪要、核对报表数据、接听群众来电,甚至是帮同事分发文件。一开始,心里确实有落差:“我学了这么多年,难道就只能做这些?”“这么卖力干,领导能看见吗?”
后来在跟老同事聊天、参加组织培训时,我慢慢明白:年轻干部的成长,从来不是“一步登天”,而是“步步踩实”。今天,我想结合自己的经历,和大家分享三个“不怕”,也算是对自己的提醒和勉励。
一、不要怕“被忽视”——“不起眼”的小事,是成长的“垫脚石”
刚入职那阵子,我最怕的就是“努力被淹没”。比如连续加班整理了3个月的档案,却没收到一句表扬;精心准备的工作汇报,在会上只被简单提了一句。那段时间,我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不适合这份工作”。直到有次跟单位的张科长聊天,他给我讲了他的故事:
20年前,张科长刚进单位时,负责的是“最没技术含量”的文件收发。别人觉得这活儿“谁都能做”,他却没应付:收到文件后,会按“紧急程度+业务类别”分类,在每份文件上贴好便签,标注“需协调部门”“建议办结时间”;发出的文件,会登记台账,定期跟踪落实情况。就这么干了两年,单位里谁要找历史文件、谁要查政策依据,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后来单位承担一项重大改革任务,需要梳理近10年的政策文件,张科长凭借自己整理的台账,仅用3天就完成了别人预计1周才能做完的工作,一下子成了“关键帮手”。
他跟我说:“年轻干部最怕‘眼高手低’,总觉得小事‘掉价’,却忘了‘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你整理的每一份纪要,都是在学习领导的思维逻辑;你核对的每一个数据,都是在培养严谨的工作习惯;你接的每一个群众电话,都是在积累沟通的技巧。这些‘看不见’的积累,就像给房子打地基——地基越深,房子才能盖得越高。”
总书记曾说:“干部多‘墩墩苗’没有什么坏处,把基础搞扎实了,后面的路才能走得更稳更远。”“被忽视”的日子,其实就是我们的“墩苗期”。那些看似“没亮点”的工作,不是“浪费时间”,而是在为未来的“出彩”攒力气。就像农民种庄稼,播种后要经历漫长的“扎根”阶段,地面上看似平静,地下的根须却在拼命向深处生长——只有根扎得稳,后续才能扛住风雨、结出硕果。
所以现在的我,再面对“不起眼”的工作时,会多问自己三个问题:“这件事里藏着什么可学的东西?”“我能不能比上次做得更细致?”“我的工作能给同事提供什么帮助?”慢慢发现,原来“被忽视”的不是努力,而是我们对“价值”的误解——当我们把小事做透、把基础打牢,“被看见”只是时间问题;就算暂时没被看见,那些沉淀下来的能力,也早已成为自己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