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县委关于召开巡察整改专题民主生活会的统一安排和部署,本人在会前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准备。一是深化理论学习。我带头并组织党委班子成员,再次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关于巡视工作的重要论述,并结合本次巡察反馈意见,逐条逐句学习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党内法规,力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为开好此次民主生活会打牢坚实的思想基础。二是广泛征求意见。通过发放征求意见函、召开座谈会、设置意见箱以及深入基层“面对面”交流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了镇领导班子、机关干部、村(社区)“两委”成员、党员代表及群众代表的意见建议,共收集到涉及三大方面、18个具体问题的意见建议45条。三是深入谈心谈话。我与班子成员逐一开展了谈心谈话,并主动接受了班子成员、分管领域同志对我的批评意见。在谈话中,我们坚持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交流了思想、交换了意见,既谈了工作问题,也谈了思想问题,达到了统一思想、增进团结、共同提高的目的。四是深刻查摆剖析。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我紧扣本次民主生活会主题,严格对照巡察反馈意见指出的问题,结合个人思想、工作、生活和作风实际,认真撰写了个人对照检查材料,深刻剖析了问题根源,明确了整改方向和具体措施。
现将个人对照检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重点查找的突出问题
(一)聚焦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情况方面
本人作为镇党委书记,在团结带领班子成员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在*镇落地生根的过程中,总体上是坚决有力的,但通过巡察反馈和深刻反思,仍然发现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大局意识树得不牢。 在实际工作中,有时会不自觉地陷入“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没有完全做到从全县、全市乃至更高的战略层面来审视和谋划*镇的发展。比如,在2024年初的全县重点项目协调会上,对于需要我镇在土地流转、配套设施建设方面予以支持的*县跨区域生态廊道建设项目,我内心存在顾虑,认为该项目短期内对我镇的税收贡献不大,反而需要我们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征地拆迁和群众工作,可能会影响我镇当年几项重点经济指标的完成。因此,在推进过程中存在行动迟缓、协调不积极的现象,导致我镇负责的标段进度比兄弟乡镇慢了近两个月,受到了县委的通报批评。又比如,在处理镇域水系治理问题上,我更多考虑的是如何解决我镇辖区内的河道淤积和排污问题,对于上下游乡镇的联防联治联动不够,缺乏系统性思维。2024年汛期,因我镇管理的*河段清淤不及时,导致上游乡镇的洪水下泄不畅,造成了不良影响,这充分暴露了我“各家自扫门前雪”的狭隘观念。
二是发展工业新质生产力有欠缺。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产业升级要求,对于如何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思考不深、办法不多,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紧迫感和行动力不足。比如,我镇经济结构长期依赖传统的建材和农产品加工业,2024年,全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了2.8%,这是近五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其中,作为我镇财政支柱的*建材有限公司,因产品技术含量低、环保压力大,产值同比下滑超过18%,直接影响了全镇的经济数据。在招商引资工作中,仍然存在“捡到篮子里都是菜”的惯性思维。2024年全年引进的6个工业项目中,有4个仍是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加工业,只有一个项目与高端装备制造相关,但规模较小,对于优化我镇产业结构、转换增长动能的作用十分有限,反映出我在推动产业向“新”而行、向“质”提升上的谋划和魄力不够。再比如,对于镇内现有的*机械厂等几家有一定技术基础的企业,我虽然口头上强调要支持他们进行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但在具体政策扶持、人才引进、技术对接等方面,缺乏实质性的、精准的服务和推动。至今,全镇30多家工业企业中,仅有2家启动了初步的自动化生产线改造,距离形成新质生产力还有很大差距。
三是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不力。 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系统性、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存在急于求成、重“形”轻“实”的倾向,导致一些工作效果未达预期。比如,我镇于2023年启动建设的*农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示范片区,规划起点高,初期投入也很大。但我作为“总指挥”,在项目推进中,更多关注的是道路修缮、房屋外立面改造等“看得见”的硬件建设,对于核心的产业植入和运营模式打造,投入精力不够,研究思考不深。截至2025年8月,片区核心区的*生态农业园项目仍停留在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原计划引进的智慧农业、观光采摘等业态迟迟未能落地,导致示范片区“有形无实”,未能有效带动周边群众增收。又比如,在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方面,思路不够开阔,措施不够有力。全镇18个行政村中,2024年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低于10万元的“薄弱村”仍有5个,占比较高。在指导这些村发展产业时,我有时只是简单地要求他们复制其他村的成功经验,如搞光伏发电、土地流转等,没有真正深入分析各村的资源禀赋和实际情况,搞“一刀切”“齐步走”。*村盲目跟风发展中草药种植,由于缺乏技术指导和市场渠道,连续两年亏损,村集体负债增加了近20万元,挫伤了干部群众的积极性。这说明我在指导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发挥作用、盘活“三资”实现村集体稳定增收方面,还存在领导不力、指导不精的问题。
(二)聚焦群众身边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方面
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我始终告诫自己要清正廉洁,但在实际工作中,对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抓得不够紧、不够严,导致群众身边的一些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未能得到根治。
一是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有欠缺。 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压力传导层层递减,对班子成员和下属干部的日常监督管理失之于宽、失之于软。比如,镇纪委在2024年上半年就向我专题汇报了*村原党支部书记张某在处理村内工程项目、集体资产发包等方面可能存在优亲厚友、程序不规范的问题线索,但我当时考虑到该同志即将换届,且平时工作表现尚可,便以“批评教育为主”,要求其“下不为例”,没有及时督促镇纪委深入核查。直到巡察组进驻后,才发现其问题远比想象中严重,涉及违规发包工程金额达80余万元,最终其被立案审查。这件事给我敲响了警钟,暴露了我在履行主体责任上存在“老好人”思想,动真碰硬不够。再比如,我对班子成员的“一岗双责”落实情况监督检查不力。2024年,分管城建工作的班子成员对其分管的城建办管理松散,导致该部门在办理群众建房审批、违建查处等工作中,存在吃拿卡要、办事拖沓的现象,全年收到相关信访举报5件,虽然事后对相关人员进行了处理,但这也反映出我对班子成员的日常监督提醒不到位,没有真正把管党治党的压力传导到“神经末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