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能有机会站在这里,与大家一同探讨“深入践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这一时代课题,我感到十分荣幸,也深感责任重大。作为*区宣传部的一名普通党员,一名奋斗在宣传思想工作一线的“兵”,这个主题对我而言,不只是一个需要学习领会的宏大命题,更是一场触及灵魂、关乎日常的深刻叩问。今天,我想结合自身经历,与大家分享一些不成熟的思考和感受,谈一谈我思想深处经历的“破”与“立”,以及对如何用党员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幸福指数”的体悟。
一、从隔着“玻璃门”到走进“百姓家”,我曾面临的“三种心”
坦白说,刚从事宣传工作时,我曾一度对“群众路线”的理解存在偏差。我以为,我的阵地就是办公室的方寸电脑,我的工作就是把上级精神领会好、把活动报道写出彩、把宣传栏布置得漂亮。群众,似乎是文件里的一个抽象符号,是报道里的一个群体称谓。这种思想上的“玻璃门”,让我与群众之间产生了看不见的隔阂。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我,内心深处或多或少存在着“三种心”。
第一种是“畏难心”。 面对当前社会利益诉求日益多元复杂的局面,面对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有时会感到本领恐慌。看到群众在网上尖锐的提问,听到社区里大爷大妈们对政策不解的抱怨,内心会紧张、忐忑,甚至下意识地想回避。究其根源,是群众观念淡薄了,害怕自己讲不清、办不好,辜负了群众的期待。这种“畏难”,本质上是脱离群众、缺乏底气的表现。
第二种是“功利心”。 工作中,有时会不自觉地陷入形式主义的怪圈。比如,为了完成某个宣传任务,满足于开了会、发了稿、拍了照,觉得流程走到位了,工作就算完成了。至于宣传内容群众看没看、信没信、用没用,却缺少了刨根问底的劲头。这种只求“让我满意”而非“让群众满意”的心态,正是官僚主义的苗头,忘记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服务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