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全市市场监管重点工作推进会议上的讲话

在2025年全市市场监管重点工作推进会议上的讲话-深度文库
在2025年全市市场监管重点工作推进会议上的讲话
此内容为付费阅读,请付费后查看
20
年度会员
付费阅读

同志们:

这次全市市场监管重点工作推进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对标市委*届*次全会部署和全省市场监管部门负责同志座谈会议要求,系统总结前期工作,精准研判当前形势,安排部署下阶段重点任务,动员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全力以赴确保年度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为服务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局贡献更大力量。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聚焦效能提升,构建现代化市场监管新格局

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对市场监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完善宏观经济治理,创新宏观调控方式,要更加注重市场力量的内在调节作用,同时必须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为我们推进市场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前期,全市市场监管系统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优化营商环境、维护市场秩序、守护安全底线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对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期盼,仍需在提升监管效能上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提升监管效能是适应超大规模市场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有效应对风险挑战的关键举措,是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重要保障。因此,我们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与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化市场监管体系,着力提升监管的精准性、有效性和规范性,以高效能监管促进高质量发展、保障高水平安全。

(一)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激活市场主体“一池春水”

市场主体是经济的力量载体,保市场主体就是保社会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千方百计把市场主体保护好,为经济发展积蓄基本力量。”我们必须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破除制约市场主体活力释放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要深入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在照后减证和简化审批上取得更大突破,切实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要优化企业开办服务,全面推行“一网通办”、“跨省通办”,进一步提升企业开办便利度,压缩开办时间。要完善市场主体退出机制,畅通企业注销渠道,实施简易注销程序,促进市场新陈代谢。要强化涉企收费规范治理,严厉查处行政审批中介服务违规收费、行业协会商会乱收费等行为,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让市场主体生得下、长得大、活得好。

(二)创新智慧监管模式,织密风险防范“一张天网”

科技赋能是提升监管效能的必由之路。要深入贯彻落实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监管方式改革创新,实现由被动监管向主动监管、由事后治理向事前事中预警、由粗放式监管向精准化监管转变。要加快建设全市统一的智慧市场监管平台,推动各类监管业务系统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共用,打通信息孤岛。要深化“互联网+监管”应用,拓展非现场监管、移动监管、远程监管等应用场景,提升监管的穿透力和威慑力。要建立健全基于信用风险分类的差异化随机抽查机制,提高问题发现率和监管针对性,实现“无事不扰、无处不在”。要强化大数据监测预警,加强对市场运行、消费投诉、网络交易、重点领域安全等数据的动态监测和智能分析,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提升风险感知和早期干预能力,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三)健全信用监管机制,树立企业运营“一面镜子”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要加快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贯穿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衔接事前信用承诺、事中信用分类监管、事后联合惩戒和信用修复全过程。要全面归集整合各类涉企信用信息,完善信用信息记录和公示制度,确保信息真实、准确、完整、及时。要大力推进信用风险分类管理,科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根据信用状况实施差异化监管措施,使监管力量“好钢用在刀刃上”。要依法依规建立健全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名单管理制度,明确认定标准、程序及救济途径,推动跨部门、跨地区信用约束和惩戒,提高失信成本。要完善信用修复机制,鼓励和引导失信主体主动纠正失信行为、消除不良影响,重塑良好信用。要通过信用监管,促使市场主体敬畏法律、珍视信用,自觉规范经营行为,形成“守信处处受益、失信处处受限”的良好氛围。

(四)强化法治监管根基,亮明规范执法“一把尺子”

法治是市场监管的基石。要坚持依法行政,全面贯彻落实市场监管领域法律法规,确保所有监管行为于法有据、程序正当、处理公正。要持续完善市场监管法规制度体系,及时跟进上位法立改废释,结合本市实际制定配套规范性文件,增强制度的针对性、可操作性。要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全面落实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细化量化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基准,防止选择性执法、任性执法。要加大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对食品药品安全、产品质量安全、知识产权侵权、垄断和不正当竞争等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危害大的违法行为,保持高压严打态势,落实“处罚到人”要求,涉及犯罪的坚决移送司法机关。要加强执法监督,完善内部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督,主动接受人大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不断提升执法公信力和群众满意度。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6 分享